放輕鬆不輕鬆

催化劑

活了二三十年的人生,經歷過12年寒窗苦讀,高考的奮戰到底,進到大學體會到不同家境不同道路的,出國留學,子承父業,出到社會之後馬上就是996,家人緊逼的相親市場,晚上睡個好覺也難,想要放輕鬆的打盤遊戲,也容易因為買錯一個裝備,而在遊戲裏和別人吵架,忙着保護家人,睡覺的時候也想着明天的工作進度一直沒有進展,睡不着了明天更加沒有精神加快進度,就更難以放鬆入眠。如此惡性循環,可能是這個社會大部分人的縮影了。甚至可能有人看到這裡,心跳加速,都想關掉這篇文章了。

Talking more is just like bullshit. 直接入主題。

原則

有兩大原則:

  1. it's okay to be not okay.
  2. 人生課題分離。

如何實踐

it's okay to be not okay

從小到大的教育都是要竭盡全力去做各種事情,每個人都期待着你可以「出人頭地」,有一番大事業,如果只是想成為一個簡單的小賣部老闆會被別人恥笑,因為不夠偉大,太過渺小,一定要每個人都是科學家,醫生,律師。如此環境熏陶下,真是上吊都不敢鬆一口氣。

解法也很簡單,it's okay to be not okay。李嘉誠,馬斯克只有一個,你也只有一個你,沒必要要成為別人,你自己就很好了。而這些話我們需要有一個人去每人的提醒自己,不需要時刻緊繃,不需要時刻面對糟糕的人或事情。可能身邊的朋友的鼓勵,一句"你做得很好了",就可以讓自己鬆了一口氣,如果沒有這樣的朋友(😂)或者覺得這種做法很尷尬也沒關係,有很多app可以每天定時的來一句提醒自己放鬆的說話,比如:[motivation](https://motivation.app/),每天定時服用,這個和羅永浩先生的雞湯法有異曲同工之妙,他知道人性的弱點之一是懶惰,半途而廢。為了給自己打氣,他買了一百多斤的成功學勵志類二手書,堆在房門口,想放棄的時候,就拿出一本翻翻,一口氣上了三天學(💪)。

人生課題分離

這是我看了「被討厭的勇氣」這本書得出來的,你應該要知道什麼是你「人生的課題」,什麼是別人對你的期望。「人生課題」分成三個部分:交友,工作和愛。

要分清"能夠改變的"和"不能改變的"。我們無法改變"被給予了什麼"。但是,關於"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",我們卻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。這就是不去關注"無法改變的",而去關注"可以改變的"。這就是我所說的自我接納。-- 「被討厭的勇氣」

還有最讓華人圈頭痛的父母寫子女的關係。

苦惱於與孩子之間的關係的父母往往容易認為: 孩子就是我的人生。總之就是把孩子的課題也看成是自己的課題,總是只考慮孩子,而當意識到的時候,他們己經失去了自我。--「被討厭的勇氣」

這個時候就要祭出最強法寶

或者還有這個循環法寶

...

你居然看到了這裡,看來你的這口氣憋了好久,要放鬆一下,我的朋友。見是你,就把最後這個法寶也給你了,「信仰」。

簡單來說,就是把這個鼓勵你的朋友轉成「信仰」,比如在南方多是觀音菩薩(本人無神論者,只是作個比喻)。如果你旅行的時候,因為另一半要吃某一樣製作耗時的甜點,而錯過了尾班車。這個時候先不要生氣和埋怨,可能是菩薩想要邀請你再探索一下這個地方,你轉換了心態,說不定第二天真給你找到更好的風景和美食。

如果我們保持一樣的暗示和奬賞,就能植入一種新的慣常行為。但這還不夠,為了保持這個習慣,人們還得相信改變是可能的。而大多數時候,只有在团體的助力下,才能形成信仰。-- 「習慣的力量」

結語

多的不說了,你也很努力了,it's okay to be not okay。別忘了奬勵一下走到這裡的自己。

參考

  1. 我目前的人生
  2. 書籍「被討厭的勇氣」
  3. 書籍「習慣的力量」